銀海設計工作室負責人,銀海知識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中文系出身、視傳所畢業的跨領域設計師。正致力於透過文字和語言傳達,幫助大家做設計以及理解設計,目前經營個人部落格《設計私房誌》| Facebook。
那日我收到了一份薪水,而當中的心意,比數字本身更重。
去年底,偶然的情況下我收到一份專案工作的邀約。邀請我的對象很特別,那是一位設計公司的負責人,他僅在 Behance 網站上看過我的作品集,並表達欣賞,而後加入了臉書好友。此外我們之間沒有什麼特別的互動聯繫。
某個週末,他傳來了訊息,問問我是否對他們即將開始的專案工作有興趣,隔天我們見面討論,然後這場沒有任何相識基礎的合作、突如其來的就立刻開始了。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老闆是一個勇於冒險的人。
事實上,有關這場合作,他開出了很不錯的勞務報酬,我認為以他所開出的條件,肯定找得到比我更加有經驗的設計師。然而意外的是他卻找來了完全陌生的我一同合作,當時我感到既興奮也緊張。
(不過在開始進行以後,他才知道原來我只有一年的接案資歷、並對此感到驚訝,說不定有上了賊船的感覺吧!但總之船已經航行,這些也都是後話了,哈!)
我在這份工作中的角色,是品牌設計研究員以及設計執行者。每日,我們一起討論工作推展的目標是什麼?我預計將要透過什麼樣的方法進行、如何完成目標?而他則負責確認我的邏輯思路是否正確,並且提供我所需的協助。
這是一個非常符合我理想的合作模式。他給予了我極大的信任,全然地將工作託付於我手中,同時支持我所有的想法。對於所繳交的進度報告,也總是不吝嗇給予許多鼓勵與讚美
然後一月初時,我的帳戶裡匯入了第一筆約聘薪水。那是一行比我預期中更高的數字。入帳的前夜,老闆傳來了長長的訊息道謝
他說:「你讓一切都很順利,甚至超過了預期。」
我總是在想,精準正確地使用言語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當你試圖對一個人適切的表達感情,尤其像是這樣的時候。害怕任何的文辭讓感謝變得淺薄,我沒有回覆他。但當下是那麼想的:「我一定會讓他覺得找到我,很值得。」
很顯然我在這份工作中,得到最好的東西並不只是薪水,但薪水有時候卻是最純粹、最容易反映一切的媒介。
薪水並不是一份工作中最重要的東西,但它卻是某種反映個人價值的尺標。
隔日下班,我騎著車在傍晚最繁忙的時刻,突如其來地想起自己為數不多的面試經驗,心緒驀然墜入了其中。
我只做過一份 in-house Job,未曾經歷過幾次面試、也不懂得談薪水,在很多層面上來說,我都還算是個菜鳥。我仍然記得第一次在面試中聽到對方跟我說:「你這樣剛畢業的新人,要拿到 30K 以上有點困難(註一)」時挫折的心情。
挫折到、我一走出公司,就在樓下的街口打了電話給好朋友,如同是在安慰自己一般對她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反正我覺得薪水不是一份工作中最重要的事……」
那日我從南部的學校,舟車勞頓來到台北面試。在面試結束以後,我突然間感覺無處可去,而自己也不屬於台北。我打了電話給在台北工作的朋友,因為此前是那麼期待將來到了台北,可以和朋友們相聚。
我清楚記得站在那個街角,她在電話裡毫不猶豫的回覆:
「我覺得薪水不是一份工作中最重要的事,但我覺得它是一個最基本的門檻。因為你在工作中,其它能得到的收穫都是看不到的,只有薪水,那不就是你的雇主認為你這個人『有多少價值』嗎?」
這段話輕而有力地撼動了我的心,註解了薪水的意義。
對於把自己的價值量化、以金錢當作標準,這件事固然非常俗氣、甚至讓人感覺有點討厭,可是你卻不得不去面對那樣的現實 — — 無論自己在工作中獲得多少經驗值、成就感,或者任何只有你心底知道的一切。
然而浪擲了青春之後,到底獲得了什麼明確可以支持生活繼續下去的東西,那不過也就是存款帳戶裡的一行數字而已。
薪水不是一份工作中最重要的東西,但它卻是工作所得中最低的門檻,是支撐生活的門檻。人的價值不應該用數字定義,但若是非要如此不可的話,願我們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數字。
發薪日的那天,我有一瞬間安下了心。畢業兩年,我想自己算是個半新不舊的人,在此刻這個各種自我懷疑與焦慮的階段裡,我的老闆令我覺得自己比想像中的更有價值。
世道艱難,沒有人是容易的,我已厭倦了批判或抱怨這個勞動環境,或者由於不理想的勞動所得而自我否定。
對於現況,我們也許很茫然,不確定自己能做些什麼;但對於未來的目標,我是肯定的。若是有一天我能好好地給得起一份薪水的話,期待有任何一個人因為我,而感覺自己很有價值。
註一:面試公司在後續溝通下,仍然同意給了我符合心目中預期的薪資,並且提供了畢業第一年的我,非常棒的工作環境與經驗。為避免造成誤解,特意在後記中說明澄清。
是的,批判、抱怨這個勞動環境及不理想的勞動所得,並不能改變什麼。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且肯定自身的價值
不被市場不對等的關係抹滅起初對生活的理想
面試趣與你一起用「分享的力量」翻轉求職環境
陪你一起找到肯定你價值的好老闆。
https://blog.interview.tw/2018/11/blog-post_47.ht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