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4, 2018的文章

【實用分享】該進大公司還是新創?

文/ 高而芬 Rabbie 該進大公司還是新創? 先別問這麼多,先告訴我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吧。 不知是不是鳳凰花開的日子將近,外加上我很常轉換跑道的關係,最近特別多朋友向我詢問關於「求職」的相關問題。 最多人問的就是這一題了—「該去大公司還是新創?」 每次被問到這題我都會白眼無限,覺得對方怎麼會問這麼空泛的問題。但說老實話,剛畢業的 我也很常到處問學長姐跟長輩這一題 ,只希望求一個標準答案,好讓我在暈頭轉向找工作之際可以心安一些。 這樣的心態我稱為台灣傳統教育的遺毒,從小到大都在努力寫考卷拿分數的我們,從來都是在背答案,很少有時間反思到底自己想要什麼,很難有機會發現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不像考卷這麼好答、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那到底這一題該怎麼回答才好呢?對我來說,這一題是假的,也不該到處問人,真的該問的是你自己才對,真的該問的是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為什麼會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因為我認為如果你不知道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永遠不會真正的快樂,無法得到滿足,容易陷入每天都是負能量的無限迴圈中。 而這一題得搭配《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 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所談到的人生三個重大問題: 1.  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快樂) 2.  如何讓自己與配偶、兒女、朋友的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平衡) 3.  如何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正直) 我覺得在個人生涯規劃時,除了要回答「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外,也需要不斷詢問自己以上這三個問題,因為,只有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但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所以要怎樣才有辦法答「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題呢?在這邊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很常用的兩個方法。 刪去法: 身為台灣傳統教育一路念上的我,真要說自己的興趣是什麼還真的很困難,剛畢業時我無法明確說出我的興趣是什麼,只知道自己最不想要什麼。 於是我把職缺表拿出來,一一檢視是不是我不喜歡的,不喜歡的就刪掉,刪到最後會發現,原來還有蠻多工作是我可以去嘗試的,原來我還有機會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把自己當成一個創業項目: 我非常喜歡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在《The Sta

【實用分享】超具體的高效率與建立信任工作習慣分享

文/ Evonne Tsai 看我的文章的讀者畫重點,似乎大多是一些工作思維與做法類的內容,所以來快速整理一下我的一些工作習慣跟大家分享,有更好的做法也歡迎分享~ 關於計畫與文件 1.   Weekly plan: 每週一早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排自己一週要做什麼,還有檢查自己上一週的計畫,那些沒達成,為什麼沒達成。 即使老闆沒要求,我也會做出計畫,要不然星期一面對電腦就是一片茫然與星期一藍藍,會持續一兩個小時很浪費,列出計畫之後能快速聚焦與排出優先次序。 2.  當我開始渙散發呆時,就會回去看我的weekly plan,大部分的狀況下就能立刻聚焦,如果還無法聚焦,我就會一件件把我在想的要做的事情列下來,就更容易排優先次序。 3.  常常建立check list,基本上會忘記的事情、會粗心的事情,一定會建check list,確保下次一查就能直接順著檢查,不會犯一樣的錯誤,也可以節省回想的時間。 4. 常常建立流程圖,會問清楚一件事是怎麼發生,怎麼結束的,然後記錄下來,能自己實際做一次,或現場觀察一次更好。 5. 把一個專案所需的全部資訊,包含計畫、文件連結、聯絡窗口、進度,整理在一份文件中,所需檔案整理在同一個雲端資料夾中。 6. 抓緩衝:時間和預算都是。 關於需求與溝通 1.  接到任務會問目的是什麼、前因後果是什麼、相關部門是那些部門。 2.  用5W1H釐清真正的需求。 3.  釐清需求的目的之後,我會直接簡短告訴需求方,自己接下來大概會怎麼做,一部分確保我初步想完了,可以大幅減少之後要計畫時,忘記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重新回想和計畫所花的力氣。 另外一部分,這樣能比較容易確保產出有大致符合對方的預期,對方聽到你已經快速有下一步計畫,也會認為你把這件事的優先次序放很高。 4.  之前,即使還沒做完,我也會拿有雛型的半成品先跟需求方確認這方向是不是他要的,再繼續往下,也就是先出beta版。 這可以減少走錯路還修很久的狀況,但要注意對方預期正確—你只是先給他確認方向而非成品,否則可能因此覺得你的產出不專業,我現在因為老闆對格式與內容要求高,就不會這樣做,但相對也浪費一些時間在做非需求的東西,還在try老闆的極限XD 5.  任何人跟我說的需求,我一定拿筆寫下來,一部份是不相信自己的記憶,一部份是

【實用分享】避開履歷六大地雷!Hiring Manager 職場實戰分享

文/ 孫婕 (圖片來源/pixabay) 談過了一些職涯規劃的心得,我覺得也應該討論實戰技巧,平衡一番。 接下來我想分兩篇文章以Hiring Manager 的角度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某些履歷表沒有面試機會,以及「為什麼面試之後沒有下文」(下期待續)。 有職缺的時候,通常公司會把職務需求post 在公司自身的招聘網頁上、網路的招聘網站,同時人事部也會通知相熟的獵人頭顧問,通常人事部會先擔任第一關的資料審查,再把資料傳送給Hiring Manager。 但如果Hiring Manager 希望瀏覽所有的申請人資料,人事部也會同意。我認為Hiring Manager 第一線審查履歷表雖然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可以確保沒有遺珠之憾,畢竟人事部並不全然了解部門的職務需求。 最後幾年我收到的履歷表全都是soft copy,我通常把他們分成:「明顯不合適」、「不確定要不要面試」、「一定要面試」等三大類,歸類之後會再重看第二次,再做調整,確保沒有「錯失英才」。 歸入「明顯不合適」的履歷,會由人事部寫「謝函」告知應徵者。 「不確定要不要面試」的履歷就是那些第一輪面試後,想再看看有沒有其他選擇的第二輪人選。這些應徵者既不會立即收到拒絕信,也不會立即收到面試通知。當有眾多第一輪面試的應徵者時,「不確定要不要面試」這類應徵者的面談機會也會相對降低。 「明顯不合適」和「不確定要不要面試」的履歷通常有下面這些特徵: 履歷與要求的資歷明顯不符 例如有些較資淺的職缺想找大學畢業、有2~3年工作經驗的應徵者,可是收到了超過10年經歷的履歷表。雖然應徵者的經驗豐富,但考慮職缺的工作內容大多是行政工作,應徵者可能會覺得「大材小用」,當然只能婉拒。 有時狀況剛好相反:要找有10年工作經驗的中階主管,結果收到只有2年工作經驗的履歷表,當然也不會有面試機會。 頻繁轉換工作 轉換工作不是問題,但如果每個工作都只做不到幾個月,而且每份工作中間還有幾個月的待業時間,這代表應徵者可能不是很穩定。如果公司的招聘程序簡單,而求職者有些特殊的專案經驗,也許仍有面試的機會。 但如果公司的招聘程序繁瑣,員工離職之後需要經過幾道程序才能再重新取得職缺、重新取得招聘許可;主管往往會擔心新人離開後可能無法(或得耗費時日時才能)重新請人。這樣的狀況下,主管可能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