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8, 2018的文章

【面試心得】2017 後端工程師面試以及準備經驗(旋轉/Shopline/17/Appier/蝦皮)

文/ 徐瑋呈 (圖片來源/面試趣製圖 ) 約 2017/5 月底開始找工作,雖然沒有面試很多間可以做很仔細的分享,也不是什麼感人勵志的故事, 但因這段期間許多網路上無私分享的文章幫助了我許多,也希望能分享自身的準備與面試經驗,有機會幫到需要的人。 個人背景與應徵目標 自身過去三、四年都在創業,因為一些私人因素與職涯規劃決定離開這個充滿自己青春與心血的地方。也花了許多時間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走,最後決定要找尋一個符合以下條件的公司: 英文工作環境 國際市場 新創氛圍 累積或處理的資料量大 產品分數 20~80 快速成長階段的公司(假設 IPO 為 100 分) 過去一路從五專、插大到研究所都是資訊相關科系,求學中一直都有接案與實習增加社會歷練,不過英文倒是五專搞爛了,大學一度面臨因為英文無法畢業,近一兩年透過 engoo 與 EF English 算是有慢慢進步中,這歷程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畢業後就開始在新創圈,在接觸的面向廣度,以及同時做很多件事的能力有非常顯著的提升?!但一直缺少資料量大的實務經驗,以及較為深度研發的經驗,在訂下這些公司條件後也以此作為下階段職涯的學習目標。 以下按照應徵結束順序排列 Carousell 旋轉拍賣是個以二手拍賣的為主的 C2C 平台,主要市場在新加坡,台灣一樣有分公司設立,但大家目前較為熟知的應都是蝦皮。運氣很好的是,剛好開始找工作的同時,旋轉拍賣大舉在台灣徵才,也非常符合我心中設定的所有條件,算是初步的首選目標。 《第一階段》 是在台灣的辦公室進行,剛好因大舉徵才,所以面試官飛到台灣來做面試。面試我的是一位 Senior Engineering Manager 與人資,一開始不免俗先自我介紹一下,然後開始針對過去經歷作些問答,其中問到過去架構設計的部分,還拿出電腦直接展示之前畫的架構圖 XDD。後面聊到 CI/CD 所用到的種種服務、之前帶團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怎麼帶人、之前公司的開發流程怎麼跑得、為什麼想加入等等。 最後換我問問題時,瞭解到公司內部對於 open source contribution 還有各大 conference 贊助參加等都是非常開放與支持,而且還提供遠端工作的福利,算是蠻不錯的。當天下午就收到一份回家作業。 《回家作業》 作業主

【實用分享】《高年級實習生》裡值得學習的三項職場勝利心法

文/ 瑪掐Matcha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Warner Bros. Pictures ) 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電影,但我第一次觀看卻是在今年,也就是2018年。時隔三年,這部片仍是帶給正在進修電商相關知識、出社會一段時間的我許多省思。 當一個老人進入一間都是年輕人的公司,如果是同行,那他的年齡與資歷應當會造成同事許多壓力,但這部片拍的老人,卻是進入一群年輕人在拚的新領域,年齡變成累贅,沒有相呼應的專才資歷……基本上就如同「剛出社會的人」。 不同的是,男主角身上有「剛出社會的人」所沒有的,就是身經百戰的人生閱歷,這正也是這部片的亮點。 藉由好口碑,翻轉既定印象 身為一個格格不入的公司新人(還是老人),男主角發現自己被老闆冷處理幾天之後,不但沒有耍廢領工資混時間,反而很好的利用這個機會跟年輕的同事們打好關係。 怎樣找到一個打好關係的切入點?從「被幫助」與「幫助」,這兩項動作都有助於快速與人建立關係。打好了關係,漸漸會發現,不時有人向老闆提起了男主角的所作所為,而直到男主角解決了老闆始終在意的事情——把雜物桌恢復成乾淨整齊的樣子,老闆才開始放下成見正眼看待這位「新人」。 但也不是很「功利向」的打好關係,而是發自內心的積極融入群體,成為公司的「自己人」。只要與同事站在同一條線上,並且發揮好的功用,自然有人為你發聲。(當然一切的前提是公司沒有體系鬥爭) 怎樣積極的融入群體?可以學男主角從最簡單的事做起,如主動幫忙發送信件。但有人或許會覺得……我進公司又不是來做雜事的。這樣想就太淺了(笑)。 做雜事並不是只是展現「做雜事」這個表象,而是「把公司的事當自己的事所以主動幫忙」的這個聯想,會讓人產生認同及信賴感。 一旦同事、主管把你納入「自己人」,那就有機會好好地在專業上表現自己了,屆時想必也沒啥機會可以做「雜事」。(剛進去的雜事要主動去做,如果雜事是別人交待,那效果就只剩「好聽話」) 維持好的習慣、好的原則,最後成為信念本身 電影中男主角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他說:「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就不會做錯!」 剛聽到時我還在心裡嗤之以鼻,「他所認為對的事」又未必就是「對的事」(如果他覺得偷竊是對的,堅持偷竊就沒錯嗎?),直到故事進入到後半段,歷經不散發秘密八卦、勸

【實用分享】大公司比較好?選公司不如選主管!

文/ 台版米蘭達 Shannon (圖片來源/pixabay) 快問慢答: 大公司比較好? 「選公司不如選主管。」 「A公司是很有規模的上市公司,B公司是很有意思的新創團隊;這兩家都給了我offer,待遇和各方面福利都差不多,您覺得我該選擇哪一家呢?」坐在我面前的Cherry滿臉糾結地問道。 Cherry的糾結很有道理,對每個人來說, 找工作就是用青春投資自己的未來,每一個選擇都是構成職涯發展的重要建材 ,和我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這不只是Cherry一個人的疑問,也是我經常被年輕白領族們問到的問題。 撇開薪水的高低不談(因為我不覺得薪水和福利應該是年輕人選擇工作時的主要原因),不同規模的公司的確能帶給員工不同的學習:大公司一切很上軌道,可以學習制度;小公司高度成長,可以練肌肉。 至於該如何選,當然是個見仁見智的決定,在此提供以下的幾個,我自己過去在選擇工作時會考慮的要點,給大家參考: 工作內容是否能激發你的熱情 : 公關和許多行業一樣都有很辛苦的地方,而當面對挑戰時,對工作的熱情往往就是一個人是否能撐到最後的決勝關鍵。 在選擇工作時,除了要listen to your brain,用大腦冷靜的分析優勝劣敗之外,更要follow your heart,尋找內心的聲音,假以時日才有機會在專業之上,做出「有靈魂」的大師級成績。 工作內容和你想發展的一致: 在外商銀行工作時期,身邊有許多很有業務潛力的同事為了擠進這家全球金融品牌的窄門,不惜犧牲自己的目標,先從約聘行政人員開始做起。 他們的想法是凡事「先求有,再求好」,只要進到自己所嚮往的公司,即便工作內容和自己的專長及目標不相符,至少也可以先進公司卡位,然後伺機而後動,爭取轉調業務部門的機會。 但觀察幾年下來,我發現真正如願轉戰自己理想領域的人微乎其微,多數人的精氣神,都早被自己其實不感興趣的工作困住,而失去了追夢的力氣,或是早已忘記了決定來到這家公司的初衷。反而是許多在二線品牌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同事,在累積了相當的專業與人脈後,成功地轉戰這家外銀,一路向上發展。 因此我建議,當「工作內容」和「公司規模或品牌」互相抵觸時,寧願先犧牲外在的「公司規模/品牌」,而選擇一個比較符合自己想發展領域的「工作內容」,從內在扎扎實實的打好基礎,畢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