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婕
[文長3374字]
所謂「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上班族都是盡守本分,想要好好表現的;特別是第一天到新公司報到的那天。
但時日一久,也許因為與同事的摩擦、與老闆的做事步調不合,挫折感油然而生,對工作的熱情也逐漸消退,於是選擇黯然離開。
馬雲在是這麼說的:
「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這些歸根到底 就一條:『幹得不爽』」
「心,委屈了。」 就是挫折感。
挫折感這個東西就像瓦斯漏氣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只是若有若無的氣味,等到氣味重到左鄰右舍大呼小叫的時候,當事人自己也得奪門而出了。天然瓦斯的主要成份是甲烷CH4 ;而工作挫折感的主要來源,以我的觀察,就是「懷才不遇」。
對於「懷才不遇」,我應該算是挺有經驗的:研究所畢業之後在台北做事,平均每18個月就換一次工作 — 境內外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 — 幾乎大多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我都沾過邊。
這個紀錄現在看起來可能稀鬆平常,但在多年前,那已經足以讓我名列「跳槽大王」的排行榜。
那時我的父母親不止一次憂心匆匆的提醒我要有耐心。「滾石不生苔」是他們最常說的話!
對我來說離職的原因從來都不是錢,而是自以為「懷才不遇」的委屈。那時年輕不懂事,覺得在美國商學院學了一身武藝,應該做所謂的「策略規劃」,但在公司裏卻只做寫報告、整理powerpoint這些簡單的事,簡直是浪費生命。換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工作的內容大同小異,彷彿在商學院學的一點也用不上。
後來自己當了主管,面試剛出來工作的MBA,問他們如果工作內容可以由他們自訂,他們最想做什麼;這些來面試的青年才俊,每個都說「我想做『策略規劃』! 」
我那時才明白,原來年輕時的「懷才不遇」其實源於自己的自大與無知: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對公司的業務也不甚了解,空有教科書上的理論,其實根本沒有能力規劃業務。
主管要自己寫報告、整理powerpoint 正是磨劍的基本功,只是自己不了解而已。工作超過10年之後,職涯初期那種對工作內容不滿意的「懷才不遇」感逐漸消失:我終於有機會主導年度計畫、甚至5年計畫。
但我面臨了另一種層次的「懷才不遇」:隨著職位升高,辦公室政治的鬥爭層次也越來越高,有些同事會「劫持」我的工作成果、或「抹黑」某些專案的貢獻。
心,又委屈了。
回想起來,自己當初那些「懷才不遇」的挫折感,其實是可以好好處理的。
這裡有6個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了解公司的文化
很多時候「懷才不遇」的問題來自於文化衝突,無法適應企業的組織文化。
關於公司的文化當然在面試的時候不容易一窺全貌,但從面試者的人格特質也許可以略知一二。
最好的方法,是透過自己的人際網絡側面了解這家公司的風格,以免入職之後,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在找工作前應該問自己,究竟適合在那類公司做事,而不是人云亦云。
喜歡一步一腳印的、不在乎必須遵守很多公司政策與規定的,也許可以考慮公家機關、或較有制度的公司做事。喜歡彈性工時、不喜歡被人管的,或許步調較快的新創公司、或自己創業會讓你有較大的滿足感。
了解自己的職涯位階
工作資歷不到3年的 — 除非你在新創公司、組織極為「扁平」的公司(例如從CEO到最基層的員工職層不超過4層)、你的主管年紀在30歲以下 — 你可能會被要求做很多雜務,或者那些你認為「高中生」都能做的事,例如影印掃描檔案、整理Excel表格、做Powerpoint 簡報等等。
這個時候,除了抱怨「大材小用」之外,不妨盡量把這些工作變成學習的機會。例如,掃描檔案的時候順便看看檔案內容,進一步了解公司。
我年輕時犯的錯誤就是,在工作資歷尚淺的時候就不知天高地厚想做「策略規劃」的任務。殊不知自已一路工作的都是跨國金融機構,部門同事有10年、20年工作經驗的所在多有,根本輪不到我做規劃事務。
那時的「挫折感」完全是自己不切實際造成的。
與主管保持良好的關係
「與老闆不合」往往是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
雖說任何人際關係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但作部屬的有較大的責任維繫這個關係,因為你的主管必須面對很多部屬,而你只有一個直屬主管。
跟主管處不來,受害者絕對是自己。不只上班時的氣氛欠佳、你的工作表現即使再好,也一定會被打折。
除非你是公司裏呼風喚雨的超級業務員、或者是家族企業的皇親國戚,否則跟主管打對台的的成功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我的好友安德魯曾經是跟主管對著幹的超級業務員,終究還是主管贏了一仗、自己黯然出局。
設定工作優先次序
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你一定要懂得設定優先次序;而且這個優先次序應該跟部門、或者主管的重點項目是一致。
多年前我有個助理,經常工作到晚上8–9點才回家,可是好幾次我跟她追問工作進度的時候,她往往跟我說我要求的事項還沒完成。看得出來她覺得很挫折。
我花了幾個星期才讓她明白,部門是一個整體,她必須把主管設定的重點項目列為優先,而不是自顧自做自己職務範圍內的事。我也發現她開部門會議的時候不是很專心,有時沒有注意到需要與其他部門同事協調的事情。
後來我指定她來寫部門會議的會議記錄,並且每星期一與她一起訂定當週的重點工作,她的工作狀況就改善了,也不那麼挫折了。
埋頭苦幹之餘
記得作「對內公關」
曾有個資深同事告訴過我,應該拿75%的力氣做事,25%的力氣做公關;只可惜我在職涯的最後一年才聽到這句建言。
我之前一直以為,只要主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了,所以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做事」上,以至於幾次在最後一步被人將我作的的專案「據為己有」。
在職場「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這件事是絕對不存在的!如果你在跨國企業工作,你一定得主動讓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即使同事知道你經常加班,也不代表你對公司有貢獻。
對內公關的的對象不僅是主管、部門同事、也包括「所有」跟你有業務往來、跟你不在同一個辦公室的其他同事。
除了定期的電郵讓同事知道你的專案進度與成果之外,在跨部門的聯席會議也是宣揚自己工作的很好平台。腦袋裡最好有個不定期更新的 ”Elevator Speech“ ,不小心在電梯裡碰到高階主管被問到 ”How’s it going?” 的時候,可以在一分鐘內簡介你的亮點專案。
做好對內公關,才能真正讓別人看見你的表現,降低你的工作挫折感。
做好情緒管理
工作的過程當中難免遇上瓶頸、或者出現預料之外的事件,以至於專案無法順利完成。或者,某一天某個高層突然有個“Bad Hair Day”,無端端讓你吃一頓排頭。
碰到這些事情第一要務就是冷靜下來,離開辦公室走一走,讓自己恢復平靜;以免因為情緒而做出連自己可能都會後悔的事。
多年前我部門新進了一個「副總裁」,算是部門裡在我之下最資深的同事,也等於是我的當然「職務代理人」。她來了沒幾個星期我就去出差了;回來之後,部門每個同事都跟我抱怨這個副總裁很 “bossy”。
我當然就跟當事人懇談了一番,並坦白告訴她,在我們部門「職稱」並不重要,她必須以自己的專業贏得同事的尊重。
沒想到,下午4點鐘跟她懇談,當天下午7點這位新同事就向我遞了辭呈。之前她可是經過多次面試、歷經數月才進公司的。
我當然試圖挽留,但是她去意已堅;部門其他同事得知這個消息一副無關痛癢的表情,我也就不再堅持留她。她在公司前後只待了6個星期。
我可以想像那位同事當時心裏一定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如果她可以冷靜半天,說不定事情會有轉機。她之前在別家公司的工作記錄極佳,相信她在新職位也可以表現得很好。很可惜我們沒有機會共事!
結語: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加入新公司之前如果能事先了解職務內容、主管的行事風格與公司的企業文化,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懷才不遇」的機率也降低了大半。
到職之後,如果能與主管保持良好的關係、並適時做好「內部公關」,自然工作起來可以得心應手。
祝大家樂在工作,如魚得水!
要跟「懷才不遇」say bye bye
你該瞭解職務內容、搞清楚企業文化,還有主管風格
這些複雜又必做的事,面試趣幫你做完了
快來撿現成,看看過來人說了什麼!
https://blog.interview.tw/2018/10/6.html
所謂「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上班族都是盡守本分,想要好好表現的;特別是第一天到新公司報到的那天。
但時日一久,也許因為與同事的摩擦、與老闆的做事步調不合,挫折感油然而生,對工作的熱情也逐漸消退,於是選擇黯然離開。
馬雲在是這麼說的:
「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這些歸根到底 就一條:『幹得不爽』」
「心,委屈了。」 就是挫折感。
挫折感這個東西就像瓦斯漏氣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只是若有若無的氣味,等到氣味重到左鄰右舍大呼小叫的時候,當事人自己也得奪門而出了。天然瓦斯的主要成份是甲烷CH4 ;而工作挫折感的主要來源,以我的觀察,就是「懷才不遇」。
對於「懷才不遇」,我應該算是挺有經驗的:研究所畢業之後在台北做事,平均每18個月就換一次工作 — 境內外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 — 幾乎大多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我都沾過邊。
這個紀錄現在看起來可能稀鬆平常,但在多年前,那已經足以讓我名列「跳槽大王」的排行榜。
那時我的父母親不止一次憂心匆匆的提醒我要有耐心。「滾石不生苔」是他們最常說的話!
對我來說離職的原因從來都不是錢,而是自以為「懷才不遇」的委屈。那時年輕不懂事,覺得在美國商學院學了一身武藝,應該做所謂的「策略規劃」,但在公司裏卻只做寫報告、整理powerpoint這些簡單的事,簡直是浪費生命。換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工作的內容大同小異,彷彿在商學院學的一點也用不上。
後來自己當了主管,面試剛出來工作的MBA,問他們如果工作內容可以由他們自訂,他們最想做什麼;這些來面試的青年才俊,每個都說「我想做『策略規劃』! 」
我那時才明白,原來年輕時的「懷才不遇」其實源於自己的自大與無知: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對公司的業務也不甚了解,空有教科書上的理論,其實根本沒有能力規劃業務。
主管要自己寫報告、整理powerpoint 正是磨劍的基本功,只是自己不了解而已。工作超過10年之後,職涯初期那種對工作內容不滿意的「懷才不遇」感逐漸消失:我終於有機會主導年度計畫、甚至5年計畫。
但我面臨了另一種層次的「懷才不遇」:隨著職位升高,辦公室政治的鬥爭層次也越來越高,有些同事會「劫持」我的工作成果、或「抹黑」某些專案的貢獻。
心,又委屈了。
回想起來,自己當初那些「懷才不遇」的挫折感,其實是可以好好處理的。
這裡有6個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了解公司的文化
很多時候「懷才不遇」的問題來自於文化衝突,無法適應企業的組織文化。
關於公司的文化當然在面試的時候不容易一窺全貌,但從面試者的人格特質也許可以略知一二。
最好的方法,是透過自己的人際網絡側面了解這家公司的風格,以免入職之後,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在找工作前應該問自己,究竟適合在那類公司做事,而不是人云亦云。
喜歡一步一腳印的、不在乎必須遵守很多公司政策與規定的,也許可以考慮公家機關、或較有制度的公司做事。喜歡彈性工時、不喜歡被人管的,或許步調較快的新創公司、或自己創業會讓你有較大的滿足感。
了解自己的職涯位階
工作資歷不到3年的 — 除非你在新創公司、組織極為「扁平」的公司(例如從CEO到最基層的員工職層不超過4層)、你的主管年紀在30歲以下 — 你可能會被要求做很多雜務,或者那些你認為「高中生」都能做的事,例如影印掃描檔案、整理Excel表格、做Powerpoint 簡報等等。
這個時候,除了抱怨「大材小用」之外,不妨盡量把這些工作變成學習的機會。例如,掃描檔案的時候順便看看檔案內容,進一步了解公司。
我年輕時犯的錯誤就是,在工作資歷尚淺的時候就不知天高地厚想做「策略規劃」的任務。殊不知自已一路工作的都是跨國金融機構,部門同事有10年、20年工作經驗的所在多有,根本輪不到我做規劃事務。
那時的「挫折感」完全是自己不切實際造成的。
與主管保持良好的關係
「與老闆不合」往往是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
雖說任何人際關係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但作部屬的有較大的責任維繫這個關係,因為你的主管必須面對很多部屬,而你只有一個直屬主管。
跟主管處不來,受害者絕對是自己。不只上班時的氣氛欠佳、你的工作表現即使再好,也一定會被打折。
除非你是公司裏呼風喚雨的超級業務員、或者是家族企業的皇親國戚,否則跟主管打對台的的成功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我的好友安德魯曾經是跟主管對著幹的超級業務員,終究還是主管贏了一仗、自己黯然出局。
設定工作優先次序
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你一定要懂得設定優先次序;而且這個優先次序應該跟部門、或者主管的重點項目是一致。
多年前我有個助理,經常工作到晚上8–9點才回家,可是好幾次我跟她追問工作進度的時候,她往往跟我說我要求的事項還沒完成。看得出來她覺得很挫折。
我花了幾個星期才讓她明白,部門是一個整體,她必須把主管設定的重點項目列為優先,而不是自顧自做自己職務範圍內的事。我也發現她開部門會議的時候不是很專心,有時沒有注意到需要與其他部門同事協調的事情。
後來我指定她來寫部門會議的會議記錄,並且每星期一與她一起訂定當週的重點工作,她的工作狀況就改善了,也不那麼挫折了。
埋頭苦幹之餘
記得作「對內公關」
曾有個資深同事告訴過我,應該拿75%的力氣做事,25%的力氣做公關;只可惜我在職涯的最後一年才聽到這句建言。
我之前一直以為,只要主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了,所以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做事」上,以至於幾次在最後一步被人將我作的的專案「據為己有」。
在職場「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這件事是絕對不存在的!如果你在跨國企業工作,你一定得主動讓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即使同事知道你經常加班,也不代表你對公司有貢獻。
對內公關的的對象不僅是主管、部門同事、也包括「所有」跟你有業務往來、跟你不在同一個辦公室的其他同事。
除了定期的電郵讓同事知道你的專案進度與成果之外,在跨部門的聯席會議也是宣揚自己工作的很好平台。腦袋裡最好有個不定期更新的 ”Elevator Speech“ ,不小心在電梯裡碰到高階主管被問到 ”How’s it going?” 的時候,可以在一分鐘內簡介你的亮點專案。
做好對內公關,才能真正讓別人看見你的表現,降低你的工作挫折感。
做好情緒管理
工作的過程當中難免遇上瓶頸、或者出現預料之外的事件,以至於專案無法順利完成。或者,某一天某個高層突然有個“Bad Hair Day”,無端端讓你吃一頓排頭。
碰到這些事情第一要務就是冷靜下來,離開辦公室走一走,讓自己恢復平靜;以免因為情緒而做出連自己可能都會後悔的事。
多年前我部門新進了一個「副總裁」,算是部門裡在我之下最資深的同事,也等於是我的當然「職務代理人」。她來了沒幾個星期我就去出差了;回來之後,部門每個同事都跟我抱怨這個副總裁很 “bossy”。
我當然就跟當事人懇談了一番,並坦白告訴她,在我們部門「職稱」並不重要,她必須以自己的專業贏得同事的尊重。
沒想到,下午4點鐘跟她懇談,當天下午7點這位新同事就向我遞了辭呈。之前她可是經過多次面試、歷經數月才進公司的。
我當然試圖挽留,但是她去意已堅;部門其他同事得知這個消息一副無關痛癢的表情,我也就不再堅持留她。她在公司前後只待了6個星期。
我可以想像那位同事當時心裏一定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如果她可以冷靜半天,說不定事情會有轉機。她之前在別家公司的工作記錄極佳,相信她在新職位也可以表現得很好。很可惜我們沒有機會共事!
結語: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加入新公司之前如果能事先了解職務內容、主管的行事風格與公司的企業文化,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懷才不遇」的機率也降低了大半。
到職之後,如果能與主管保持良好的關係、並適時做好「內部公關」,自然工作起來可以得心應手。
祝大家樂在工作,如魚得水!
要跟「懷才不遇」say bye bye
你該瞭解職務內容、搞清楚企業文化,還有主管風格
這些複雜又必做的事,面試趣幫你做完了
快來撿現成,看看過來人說了什麼!
https://blog.interview.tw/2018/10/6.html
留言
張貼留言